首頁 | 中國江西網 | 論壇 | 博客 | 社區(qū) |   新聞:0791-86849275 廣告:86847125 手機報:86849913
哥哥參加抗美援朝犧牲不知埋骨何處,全家三代人尋親數十載未果,今年妹妹獲知新線索后再度北上……

跨越74年的“重逢”


 大江網   2025-04-21 10:45:00 來源:大江網-信息日報 編輯:黃祥晟 作者:劉小榮 劉宏 黃銘 羅瑋虹 黃祥晟 沈冠楠 王祺 吳軼曌
[瀏覽字號: ]

      江西東鄉(xiāng),81歲的戴英秀,五兄妹只剩自己了,DNA已經采集,與歸國抗美援朝烈士遺骸的比對一直無果。她很怕,有生之年,是否還能找到自己的親哥哥戴撫民。

      74年前,哥哥北上“抗美援朝”成訣別,五封泛黃的家書,是哥哥唯一留下的物件。戴家三代人七十載的尋找,在一次次失望中延續(xù)。今年清明節(jié)前,事情又有了新的轉機……

    戴撫民的照片

    4月3日,遼寧丹東元寶區(qū)抗美援朝烈士陵園,戴誠然為戴福民烈士擦拭墓碑。

    戴英秀姑侄哭倒在戴福民烈士墓前

      第一章尋親

      74年后的北上

      2025年3月31日,距離清明節(jié)還有5天。

      此時,在江西撫州鄉(xiāng)間,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祭掃,而在東鄉(xiāng)區(qū)鄧家鄉(xiāng)嵇坊村,戴英秀的家中卻是另一番忙碌景象。盡管天氣已回暖至20℃以上,但老人還是換上了冬天的厚衣服,戴上圍巾、帽子、手套等保暖物件。

      屋外等待著的,是戴英秀的侄子戴誠然。很快,姑侄倆就要北上前往遼寧省丹東市。

      從東鄉(xiāng)去丹東,單程距離2200余公里。戴英秀81歲了,顯然不適合長途跋涉,老人卻堅持要走一趟,她說:“這輩子,也就是這個念想了!

      老人的“念想”,是尋找二哥戴撫民,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(zhàn)士。

      最近一年,在尋親志愿者和沈陽媒體的幫助下,戴英秀發(fā)現,遼寧丹東元寶區(qū)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一位江西籍烈士“戴福民”,與戴撫民同音不同字,而且,其下葬后一直沒有家人來祭奠。

      “會是同一個人嗎?”眼看又是一年清明時,她終于下定決心,趁著自己身體還算硬朗,北上!

      種種原因導致尋找遺骨未果

      戴英秀兄弟姐妹五人,她是老幺,戴誠然的父親戴佑民是大哥,戴撫民排老二。據戴家人介紹,1951年6月,戴撫民在朝鮮戰(zhàn)場負重傷,時隔一年后,家里收到了一紙烈士證。可戴撫民在哪里犧牲,犧牲時在哪支部隊,甚至埋骨何處,都不得而知。

      自此,尋覓戴撫民的遺骨,成為家人念念不忘的大事。從1952年至今,三代人為之奔波70余載,卻因年代久遠、證件缺失、部隊變更等種種原因,收獲有限,大哥戴佑民更是抱憾而終。

      五封家書、兩張一寸照片,是戴撫民留給家人的全部物件。根據信件內容,戴撫民入朝前的部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,1950年12月隨部北上遼寧錦州,后入朝作戰(zhàn)。

      戴英秀告訴記者,大哥戴佑民還健在時,就多方找尋,但因老部隊多次改編,難以找尋。最近幾年,她還申請與在韓歸國烈士遺骸進行DNA比對,一直沒有成功。

      一場全國的“接力”

      七十載尋親路,“不斷有好心人幫我們!贝骷胰撕苁歉屑つ切⿴椭^他們的人,他們來自全國各地,有志愿軍后代、尋親志愿者,也有媒體工作者。

      《沈陽日報》記者周賢忠就是其中之一。長期關注志愿軍尋親的他,無意間在志愿軍烈士家屬群看到有關“戴撫民”的尋親文章,并注意到文內摘錄的戴撫民家書。戴撫民入朝所在的部隊,會不會就是人民志愿軍炮兵第62師?

      公開資料顯示,1951年初,志愿軍炮兵第62師在錦州組建,下轄第604團、605團、606團,皆為高射炮團。組建部隊中,恰有戴撫民所在的第48軍142師師部。

      另據62師戰(zhàn)友網信息,1951年3月18日,炮兵第62師副師長王星率師部和604團作為先行部隊,由丹東鴨綠江造紙廠駐地出發(fā),跨過鴨綠江。4月,605團、606團相繼入朝。這一時間,也恰好與戴撫民信件中所言吻合。

      據悉,這支部隊先后參加了掩護橋梁、守衛(wèi)機場、粉碎敵“絞殺戰(zhàn)”、實施機動作戰(zhàn)和反登陸作戰(zhàn)及掩護夏季反擊作戰(zhàn),在與美國空軍爭奪制空權方面發(fā)揮了重大作用。戴撫民在信中也強調“任務重大”。

      “戴福民,六十二師,江西省”

      希望很快又來了,周賢忠在中華英烈網發(fā)現,遼寧丹東元寶區(qū)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一位烈士“戴福民”與戴撫民頗為相似——同為江西籍,所屬部隊為62師,犧牲時間也吻合。同時,據陵園反饋,一直沒有親屬祭拜。

      這種情況下,戴英秀和家人更加肯定:“‘戴福民’大概率就是當年重傷送往后方醫(yī)院治療的哥哥!”

      “不想再等了,出發(fā)。”戴英秀告訴記者,那兒不僅有“戴福民”,也是戴撫民曾經學習、工作、戰(zhàn)斗過的地方。臨出發(fā)時,戴英秀回了趟老屋,取了些泥土和舊瓦,用紅布小心包裹著放入行囊。

      4月3日,清明前一日。

      當天上午,在丹東市元寶區(qū)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協(xié)助下,記者陪同戴英秀來到了元寶區(qū)抗美援朝烈士陵園。蒼松翠柏拱衛(wèi),山花芳草陪伴,687名抗美援朝烈士長眠于此。一排排長方形烈士墓整齊肅穆,上面刻著烈士信息,名字、籍貫,稍微詳細一些的,則刻了部隊番號。

      戴英秀忽然停在第二排右三號墓碑處,怎么也不肯挪步。下一刻,只見老人佝僂著身軀跪倒在地,眼中噙滿淚花,一雙飽經風霜的手顫抖著、仿佛用盡力氣般向前探去。指尖終點的石碑上,赫然寫著“戴福民,六十二師,江西省”。

      不管是不是同一個人,他都是我哥

      跨越74年的思念終于有了歸處。伴隨著一聲聲“哥哥”的呼喊,戴英秀哭得撕心裂肺。

      陪同在旁的戴誠然也泣不成聲。姑侄倆將一直貼身帶著的紅布包打開,把這捧跨越了74年、2200多公里的故鄉(xiāng)土撒在墓碑上,隨后將白酒緩緩傾倒,為烈士洗盡塵埃。此刻,哪怕心中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,也化作了一句句“回家了”。對兩位老人而言,這不僅是一次跨越千山萬水的祭拜,也是一家人相隔74年的“團圓”。

      “不管戴福民是不是戴撫民,他都是志愿軍戰(zhàn)士,就也是我的哥哥!痹谒睦,終于有了寄托,“明年我們還要來!”

      行程的最后,兩位老人來到志愿軍炮兵出發(fā)地——鴨綠江浮橋遺址。江對岸,就是朝鮮。

      江水靜沉,江風凜冽,戴英秀在岸上踱步而行。老人不自覺地唱了起來:“雄赳赳,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……”

      第二章家書

      74年前北上“抗美援朝”

      時間回到今年3月31日晚,在大江網(信息日報)、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的陪同下,戴英秀從南昌登機,飛往沈陽。在她濃厚的鄉(xiāng)音中,一段關于抗美援朝戰(zhàn)士戴撫民的記憶徐徐揭開……

      哥哥戴撫民生于1929年,少年時前往南昌求學,1947年起就讀于南昌師范學校,1949年年中畢業(yè),旋即考入江西八一革命大學。1950年4月,戴撫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學結業(yè),繼而參軍,被分配在當時駐吉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2師政治部宣傳隊。

      1950年6月,朝鮮戰(zhàn)爭爆發(fā)。這年11月,戴撫民所在的第48軍142師奉命調離吉安,乘火車北上至遼寧錦州進行改編。期間,戴撫民除宣傳隊的工作外,也加入了無線電組。

      “對于這次北上的目的,那(毫)無疑問是為了抗美援朝、保衛(wèi)祖國!1950年12月24日,戴撫民寫信給在南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大哥戴佑民。

      “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”

      在信中,戴撫民說:“(錦州)和家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,天氣比較冷,衣服穿得多……老百姓的覺悟最高,宣傳隊現在進步也快。”他同時寬慰兄長,盡管自己身處遙遠的東北,但只要把美帝國主義趕走了,請假回家也不過一周的車程。

      “現在我們志愿部隊和朝鮮人民已經把美帝打回三八線向南潰逃了,這里有工廠,也有強大的軍事,以前我沒有看到自己擔負人民的力量,現在我才看到一些。”

      “進步”是戴撫民家書中頻頻提及的一個詞。他為自身的進步感到由衷快樂,勉勵兄長同自己一起“不斷進步”,更對黨和人民深情告白:“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”。

      “所負擔的任務非常重大”

      1951年5月15日,已隨部隊入朝的戴撫民給大哥戴佑民回信報平安。出于保密,信封上部隊番號被油筆涂去,但文內提到:“所負擔的任務是非常重大,有決定朝鮮戰(zhàn)爭速勝速成之因素”。

      “我們目的不在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,而在殲滅他有生力量……我們要解放朝鮮全部,就要把它(他)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圍殲在朝鮮,時期也不會延長得太久了。”

      歷經70余年的歲月洗禮,戴撫民的字跡依舊蒼勁有力,而這也是他寄出的最后一封信。1951年6月,年僅22歲的戴撫民在朝鮮前線受重傷,轉到后方醫(yī)院治療,之后再無音信。

      第三章查證

    戴英秀姑侄來到鴨綠江斷橋,這里是抗美援朝重要的歷史見證地。

    1949年11月3日《江西日報》刊登的《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公告》中有戴撫民的名字

      資料遺失 無法追認“烈士”

      原來,早在戴撫民赴錦州時,他的入學參軍檔案等資料被放入一個小皮箱,寄回了老家東鄉(xiāng)石溪村。加上1952年部隊送來的烈士證和光榮牌匾,可以說,本應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戴撫民資料。

      可是,如今的老屋已成廢墟,戴撫民檔案和烈士證也因年代日久、親人四散而遺失。這意味著,戴撫民參軍入朝的唯一印記,只剩下當年寄給戴佑民的五封家書了。

      烈士證遺失帶來了連鎖反應,戴撫民至今未被追認為“烈士”。東鄉(xiāng)區(qū)退役軍人事務局褒揚紀念股干部辛德勇對此解釋說:“沒查到他(戴撫民)的烈士證底檔,現階段只能初步確認戴撫民參加了抗美援朝,但要追認為‘烈士’,還需要更多佐證!

      同樣,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無法通過為烈士尋親的名義開展對戴撫民、戴福民兩人的身份印證工作。

      記者查證 添補重要一環(huán)

      根據相關規(guī)定,戴撫民“追烈”需要的完整證明閉環(huán),包括入學、參軍、入朝等一系列環(huán)節(jié)。但辛德勇表示只找到一份戴撫民就讀南昌師范學校的入學許可,后續(xù)幾乎是空白,而家書只能作為旁證。

      大江網(信息日報)、大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注意到,根據家書等資料,戴撫民是1950年4月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參軍,分配在吉安。而根據1991年出版的《江西八一革命大學校史》一書,1949年至1950年期間,江西八一革命大學共開辦兩期,其中第二期起初以“南昌大學政治學院”之名招生,畢業(yè)時間正是1950年4月。

      循著這條線索,記者經過多番查找,最終在江西省檔案館找到一份“南昌大學改革委員會”1949年11月1日發(fā)給江西日報社的函,要在《江西日報》刊登《南昌大學政治學院錄取新生名單》,但沒有名單。

      幸運的是,江西日報社博物館保存了這張報紙。1949年11月3日的《江西日報》刊登了這份名單,里面就有“戴撫民”。

      “同音不同字”很普遍

      據丹東市元寶區(qū)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透露,包括“戴福民”在內的687位烈士,系危重傷員轉安東搶救無效而犧牲。

      目前,元寶區(qū)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的江西籍烈士共有10位,其中僅有3位烈士的籍貫具體到縣一級,但所載的江西“方生縣”“軍江縣”“平鄉(xiāng)縣”等名稱并不存在于江西地名中。

      對此,《沈陽日報》記者周賢忠在接受采訪時坦言,戰(zhàn)爭時期,烈士信息記錄簡單、匆忙,烈士姓名諧音、近音甚至出現別字的情況非常普遍。典型的例子就是黃繼光,原名是“黃際廣”,參軍登記時被誤記錄。

      從貴州畢節(jié)遠道來沈陽祭拜的76歲老人彭德先,其父謝大友也是這種情況。1951年2月,謝大友犧牲在朝鮮前線,僅留下的一張烈士證存根,上面的名字卻登記成了“謝大有”。

      “考慮到當時的文化水平、各地方言不同的情況,確實可能出現筆誤、人名同音不同字等情況!钡|市元寶區(qū)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姚瑤說。

      查證還在繼續(xù)中……

      雖然在戴家人和戴英秀的心中,“戴福民”就是自己哥哥“戴撫民”。對于追認“烈士”,在老人看來,并不那么重要。但很多人并沒有放棄,一直不斷在查找、查證。

      就在記者北上期間,中共江西省委黨校、江西省檔案館、南昌大學都提供了很多幫助;山東、內蒙古以及遼寧等地的媒體也給予了極大支持。

      目前,除了找到戴撫民入學實證外,參軍、入朝環(huán)節(jié)尚無實質性的進展,路也許還很長,但我們不會停,查證仍在繼續(xù)中……

      戴撫民家書節(jié)選

    戴撫民所寫家書(局部)

      第三封

      ……

      年關還準備排劇、編快板,非常熱鬧。在連隊的工作,只要能和同志們打成一片,同志們是非常擁護的,因此我也整天無上欣慰地忙碌,抽不出時間休息。我無線電組共五人,有三個是同學,這次由宣傳隊一人調來的,有一個是江西南昌人,解放戰(zhàn)士,都是青年(小)伙子,可以(說是)非常暢快。部隊生活也好,在行動上每連有四五輛卡車,當然其他觀察機、測高儀……都是配備現代化的。

      第四封

      我已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來錦。這次,我想哥哥一定是會同意并鼓勵我的。

      對于這次北上的目的,那無疑問是為了抗美援朝、保衛(wèi)祖國,但是我是完全相信你的進步是要比我更快的。我北上,并不是打仗,而是工作更需(要)我。我經過一個禮拜坐火車,一直安全的(地)到達了錦州。這里和家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,天氣比較冷,衣服穿得多,吃高粱,還是有大米調劑,生活上比家里還好。屋子里有暖爐,老百姓的覺悟最高,宣傳隊現在進步也快。

      我過去對文藝不感興趣,現在,我已經參加合唱團,練習音樂。這里有播音電臺,我們時?梢匀ヤ浺。當我聽到自己合唱團的歌聲廣播時,我便會想到自己的聲音也在里面,內心那是如何的高興愉快呢?其余對跳舞、打鼓,我都感興趣了,我的生活的確是快樂,恐怕還不是你所想像(象)得到的。對于什么離家遠,在我思想上的確毫不覺得了。只要把美帝趕走了,請假回家坐車也不過一星期就到了。

      對于我現在或將來,究竟北上是干什么?這是國家大事,我以后會告訴你的。不過你總相信我,我年紀大了,是為人民服務,自己也在不斷地進步,有黨替我作保障,我什么也不怕了。在這里做工作,“危險嗎?”那其實比家里面還安全,現在我們志愿部隊和朝鮮人民已經把美帝打回三八線向南潰逃了,這里有工廠,也有強大的軍事,以前我沒有看到自己擔負人民的力量,現在我才看到一些。

      哥哥,我所顧慮的,就是恐怕父母對我這次北上還會有誤會、不放心,或舍不得。種種個人利益的考慮只想情緒發(fā)生,但是現在他們舍不得也沒辦法,我已經北上了。再說,真正大戰(zhàn)發(fā)生,由(有)一位青年(小)伙子還可不當兵?東北老區(qū),你看到村子里有幾個青年在家里?……我在部隊正可以發(fā)揮我十幾年讀書的東西。

      ……

      回信還書,遼西錦州一四二師宣傳隊。

      第五封

      正月在錦州曾接來書,并有像(相)片一張,無誤,勿念。唯當時部隊蔥蔥(匆匆)行動,來到朝鮮已近兩月,此間因為工作冗忙,通信不便,致未能早執(zhí)作復,內心猶殷。家中之信亦于前日寄回,想亦盼念。我在部隊身體尚好,工作也順暢,請勿念。

      現在我個人尚無具體工作,不過在排里辦墻報、讀報紙、活躍部隊而已,一些重的工作上級都不讓我干,我最近最喜歡寫稿,黨報和通訊社也常有我的稿子在報紙上刊登。

      ……

      現我們部隊在前方的后方,所負擔的任務是非常重大,有決定朝鮮戰(zhàn)爭速勝速成之因素,到任務完成之日,我當詳細告你,那時您亦會想像(象)我在朝鮮的革命生活是何等有趣。

      我們目的不在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,而在殲滅他有生力量。我們要解放朝鮮全部,就要把它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圍殲在朝鮮,時期也不會延長得太久了。

      總策劃:劉小榮 劉宏 執(zhí)行:黃銘 審核:羅瑋虹 作者:黃祥晟 沈冠楠 攝影:王祺 吳軼曌

     



    新聞:0791-86849275  廣告:86847125  手機報:86847093   
     相 關 新 聞
      中國江西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      1. 1、凡本網注明“中國江西網訊”或“中國江西網”、“大江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江西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    2. 2、凡本網注明“中國江西網訊[XXX報]”或“中國江西網-XXX報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江西日報社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江西網·XXX報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      3. 3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江西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,不授權任何機構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、截取、復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(fā)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      4. 4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!撓捣绞剑褐袊骶W 電話:0791-86849032
      版權所有©中國江西新聞網    新聞:0791-86849275    廣告:0791-86847125    手機報:0791-86847093    
      贛ICP備案:贛B2-20050349號    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贛B2--20120039    新出網證(贛)字06號
      網絡視聽許可:1407206號   文網文 [2009] 144號    贛演經字編號048
      主管: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  中共江西省委外宣辦  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  主辦:江西日報社